close

  實習生 馬慧娟《中國青年報》(2014年12月03日11版)
  11月28日,首屆“鹽商杯”中國青年創新創業大賽決賽,“導師帶徒”活動,導師在為參賽選手提供建議。本報記者?趙迪攝
  “大家好,我是來自廣東合微的馮良,這是我們研製的全球最小尺寸壓力傳感器和加速度集成,還有全球最小尺寸TPMS模塊……我們未來的目標是成為中國MEME芯片設計第一大公司,進入全球前五。”
  聽到這一項目路演的開場白,謝莉“驚”了一下,有一種觸電的感覺。謝莉是首屆“鹽商杯”中國青年創新創業大賽全國賽初賽和半決賽評委,奇火鍋快樂餐飲有限公司總經理。認真聽完馮良的闡述,她不由得想對馮良這樣的創業者豎起大拇指,她甚至相信,這樣的青年人才,不會是市場的“烈士”,而是創業者里真正的“勇士”。
  長期以來,依托高科技、與製造業相關的創業項目,因其前期投入大、見效周期長、技術轉換率低、資源難以整合、產業鏈條不易打通等原因,常常不被市場和風投看好,項目成功率也較低。而專註於技術研發的高學歷人才搞創業,也常常被精於市場和管理的創業者所“排斥”,認為高學歷人才思想僵化、闖勁不夠,面對市場的瞬息萬變和殘酷競爭,缺乏快速行動和靈活應變的能力。所以,即使擁有多項國家發明專利,很多技術類創業項目也不被看好,常常“叫好不叫座”。
  但是,本屆“鹽商杯”中國青年創新創業大賽中出現的一些技術出身的創業者及其項目,改變了很多人的上述看法。
  心法大於技術
  “國內近百家涉足TPMS產業的企業,基本只能承擔方案商的角色,沒有核心芯片設計與製造能力。而芯片這個產業,中國每年的進口量超過石油,但知道的人卻不多。華為擁有亞洲最大的芯片設計公司,但其中的高端芯片全是進口的。雖然我們有很大的市場空間,卻不是價值鏈上最大的獲益者。”馮良解釋自己和搭檔從職業經理人轉身創業者的初衷,“就是希望做一些事情,挑戰一下”。
  馮良在華為工作了17年,負責過華為數十個上億美元重大項目及公司管理變革項目,有著豐富的營銷和運營管理經驗,年薪300多萬。而他的搭檔鄺國華,曾是富士通半導體亞太公司的創建人之一,負責整個亞太區的產品開發及銷售,每年在亞洲的營業額超過5億美元。這樣的人出來創業,完全從零開始,常常不被人理解。
  汽車的事故,60%來源於輪胎故障,TPMS胎壓監控系統可以有效避免爆胎等事故的發生,但在國內,目前只應用於中高端車輛的安裝。“我們想改變這一現狀,通過自主研發降低芯片成本,將其推向中低端市場,希望中國超過1億的車輛用戶換上中國人自己研製的芯片。”馮良說。
  這樣的想法,正在做敏感功能材料半導體芯片及元件和傳感器製造產業化項目的劉倩也有。一個偶然的相遇,劉倩認識了中國第一批研究熱敏材料的知名專家陶明德教授。這位從事敏感材料和器件研究開發40餘年的老教授,用其畢生所學,將研究推向一個世界級高度。但是,這個高度一直都停留在他的實驗室里。沒辦法產業化,無法運用於日常的生產實踐,就不可能發揮更大的價值。“中國的技術材料太薄弱了,我不想把我的研究帶到棺材里去,我想讓它傳承下去,讓它得到更廣闊的開發和應運。只有基礎性的技術材料強了,才能實現真正的國強。”7年創業,一路坎坷,甚至是失敗,劉倩無數次想起陶明德的這句話,一直堅持,項目終於走出了從實驗室技術到產業化的“死亡之谷”。
  在大賽導師帶徒環節,當謝莉聽到這些創業者們分享的創業原動力時,有一種莫名的感動,在這些選手的身上,她看到了一種使命感和價值感,這是企業生存下去的基因。“也許未來,他們就可以喊出一個口號:讓中國汽車XXX。我國未來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也許就可以由這些充滿活力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實現”。謝莉說。
   創業需要草根精神
  一件運動上衣,一條休閑褲,背一個再普通不過的雙肩包,這是馮良現在的“行頭”,完全不像一個曾經年薪300多萬的職業經理人。馮良將這稱為“歸零”。
  鄺國華,從富士通半導體亞太區集團高級副總裁轉身,創業初期,連招聘廣告都得親自寫,而這個工作,之前是他下屬的下屬做的事情。馮良現在去見客戶,都是坐公交車、地鐵。“需要低頭的事情很多,創業者要有這種心態。”馮良說,“我現在見的很多工程師,以他的級別,過去想見我的面都見不到。但是現在拓展客戶的時候,我還得求著人家,調整好自己就好了。”
  “這就是草根創業。一提到草根,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貧困的現實,其實不是,草根是一種不斷探索的精神,創業者要像野草一樣,要能在一片荒涼的土地上讓自己迅速地生長起來。這就是市場開拓能力。”謝莉在給創業者進行培訓時說。
  對於初創企業,如何快速地生產出優質的產品,如何找到好的合作伙伴,打通供應鏈,把成本降下來,把優良率提上去,如何說服十幾億、幾十億規模的大公司,讓其願意和初創的小公司進行戰略結盟,面對這些問題,馮良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壓力。
  可喜的是,業界流傳著一句話,“在半導體領域里,如果有一家大公司和你合作,你會活得很好,有兩家,你的錢就賺翻了。”目前,馮良通過自己的努力,拿下了兩家。“我相信,未來這樣的合作者會很多。”他說。
  從軍隊走出來的創業者魏建倉,2013年1月,成立了一家專門從事水下機器人研發的高科技企業,成為國內首家從事水下滑翔器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的民營企業。以前,這樣的技術研發只能在軍隊的研究所里搞。但是,幹了十幾年後,他和搭檔認為,這樣的技術,只在軍隊里做,“有些浪費”,無法充分調動人員的積極性,不能把項目成果轉化為產品。於是,他投身創業,嘗試將軍用技術運用到民用領域。有人說他這是對現有科研機制的一種挑戰,魏建倉說,他想嘗試一條新的路。
  “馬雲,就沒有睡在過去的成就上享受,而是在一次次創新中成就了一個帝國。”謝莉鼓勵創業者說。
  團隊建設,是個問題
  “我們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技術人才的培養問題。核心技術,目前只靠我同學一個人,肯定不行。不知道你們是怎麼解決的?”選手相互交流時,魏建倉不恥下問。
  “這確實是一個痛點,我們早期搭建的團隊,目前走了兩個核心骨幹。”馮良說。“我們的競爭對手都是國際巨頭,當我們處於弱小的時候,要學會示弱,要悄悄地做,這一行業,高薪挖人的事情太常見了,競爭對手的這種騷擾,很可能就是致命的。”
  “其實我們現在說的這些,出去都不敢講的,只敢在比賽上說說。”選手程建偉說。
  “我們用的是導師帶徒的方法,教授帶領幾個大學生從零開始學習,一步一步地做,培養自己的科研團隊,但確實很難很慢。”劉倩說。
  “又懂技術又善於經營管理的人,太少了,很高端的人才,剛創業的小企業請不起,請了風險也太大。”馮良說。
  創業者們目前嘗試的方法是,細分領域,將技術與營銷相分離,與高校合作搞研發,不去占用別人的渠道,合作、共享。用股權還是用高薪留住核心技術人員,成為大家討論的重點。但是,有多年企業管理經驗的謝莉分享了一個故事,讓企業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創業者們為之贊嘆。
  今年,謝莉給公司的幾個員工每人買了一輛車。創業者們紛紛猜想,獲得這一獎勵的人不是高管就是中層管理者。而謝莉卻說,“其中一名獲獎者是洗碗工,因為她給我們了洗了16年的碗!”精神就是一種價值,培養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除了靠合理的人才激勵機制,打造企業文化和精神,也是不可缺少的。而這樣的凝聚力,可能會讓企業獲得“意外之喜”。
  馮良認為,團隊的凝聚力是制勝法寶,關愛、包容和分享,這是他提升團隊凝聚力的砝碼。
  “當大家都在批評現在年輕人都好高騖遠時,我們也看到了這樣一批創業者,他們擁有很高的教育背景,卻在很務實地做事,很踏實地做人,也許這僅是一部分先進青年的代表,但這就是希望”。比賽當天,謝莉寫下這些文字。  (原標題:科研產業化:讓技術創新叫好又叫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d81vdqhx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